第六届董氏魏体学术研讨会于
第六届董氏魏体学术研讨会会场
储哲轮先生在学术研讨会上发言
储哲轮先生在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中认为: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十六宗》论魏碑云:“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碑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广艺舟双楫·备魏》还列举魏碑诸品,有:奇逸、古朴、古茂、瘦硬、高美、峻美、奇古、精能、峻宕、虚和、圆静、亢夷、庄茂、丰厚、主重、靡逸……等各种书风。由于魏碑书法多来自民间,即便有些是文人书写,但也是由民间工匠摹刻,所以魏碑书法往往不守一格,不拘形迹,恣意纵放,峻健雄强,厚密浑朴,直拙硬朗,形态奇逸,神采飞扬。
清中叶兴起的魏碑书法,承帖学之坏,改变了正统书法衰微的命运,给圆润流畅的帖学书法注入了生拙厚重的活力,为中国书法的现代演进开拓了无限的空间。时至今日,魏碑书法依然是当前中国书法中的翘楚。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这一改变却是以减少书法的传统文化含量为代价的,尤其当代一些书法,因过分强调碑学书法所特有的力度和视觉对比而弱化了耐读性,失之含蓄而狂怪力乱,有的甚至把它消解为把玩的符号而失去了汉字书法的意义。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命题:碑学书法的精髓是什么?而帖学的文化含义又是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晋尚润、唐尚法、南北朝尚神。南朝齐王僧虔《笔意赞》曰:“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概括了这个时代书法的突出风格即是“神”。元代柯九思在《跋赵书〈黄庭经〉》中说:“晋人书以韵度胜,六朝书以丰神胜,唐人求其丰神而不得,故以筋骨胜。” 一语道破了碑学与作为帖学主流的晋人书法之区别——碑版书法的审美价值凸现在一个“神”字上,而晋人帖学书法在一个“韵”字,抓住了“神”,也就得到了魏碑的精髓。
以此反观董经斌先生的书法,他以魏碑为主体,同时吸收了大篆和隶书的笔法元素,方中带圆,笔力沉凝,而又神气活现,法度谨严而不失情致,这就与当代所谓流行的碑版书法拉开了很大的距离。与此同时,董经斌还沾以帖学滋养而涵养了一种清正的气息,而这正是帖学书法的灵魂所在。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董经斌先生的书法是对当下狂怪力乱的魏碑书法一种有力的校正。
尤其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董经斌先生以魏碑笔意所创作的金文大篆,古朴慰藉,沉着力健,看上去在创作的时候举重若轻,这当然得益于他沉厚的魏碑功力。所以我想,如果董经斌先生能在此进行更多的探索,或许是一条更宽宥的创新之路。还有他的行草书,立足于魏碑而笔意灵动,有着很大的创新空间。人书俱老而艺术常青,就目前董经斌先生所取得的书法成就及其深厚功力而言,完全可以左右逢原,继续为中国书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我国著名书法家艺术评论家张胜利先生对董氏魏体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刀法用笔,笔力精绝。”
我们也不能不看到,魏碑的文化指向并不明确,它需要文化的再发现、审美的再确认以及帖学的涵养。我们可以以魏碑为主体进行书法的创作,也可以作为积淀了的民间审美形态和审美意识来滋养帖学。但是,“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质与文之间不是一概没有取舍。魏碑书法除了形式的价值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那种无拘无束、自然自由的原生态,这才是更值得当代人学习的地方。然而,由于当代人因于功利和创新之需,已经没有古人那种自在自然一如天籁的心境,很容易在摹写创作中或者流于放任走入江湖市井,或者相反刻意追求碑版刻蚀效果而沾染匠气。这两者都不是书法的本质——自然书写,以此也就去了民间书风与传统唯一相通的地方——自然自由,而这恰是中国艺术的至高境界。以此而言,董经斌先生的书法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又加以岁月的磨练,可以说已经人书俱老,返璞归真,而得魏碑之真谛。
启功先生言学书有“师笔不师刀”之论,读魏碑有“透过刀锋看笔锋”之说,就审美及其文化意义而言,其理或寓于斯。而董经斌先生的书法,却能游刃有余于二者之间,既能透过刀锋师笔锋,吸取魏碑的刀锋笔力而能含而不露,又能在一笔一笔的书写中显露出笔锋的坚韧,这是难能可贵的。由此观之,董经斌先生的书法给当下魏碑书法的创作是一个很好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