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至2001年期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兼任中央电视大学校长。在此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为中国打开了现代化远程教育的大门,中国开放式教育从此走上一个新台阶。
作为开放式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韦钰在退休回归科研领域之后,仍旧孜孜不倦地对这一领域关注、探索、实践着。她深知,这关乎中国下一代的成长和未来发展。
奠基“信息高速公路”
1994年,到世界银行开会的韦钰,听说了“信息高速公路”这个新事物。当时与会的西方国家十分傲慢,对着发展中国家的与会代表“叫嚣”信息高速公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要么赶上这条船,追赶潮头,要么就被大浪冲走。
“这将是未来教育的一个机会。”搞电子出身的韦钰敏感地感到这是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她也不服气西方国家的说法,认为中国同样可以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用来发展教育。不久,教育部和国家计委就形成了建设“中国教育科研网”的建议报告报批,最初也受到了很大的争议。“有的人不理解这个概念,说‘我们早就有高速公路了,谁说我们还要建!’”这让韦钰他们哭笑不得,只能到处解释、说服。终于,报告得到了中央和教育部的支持,经过快速论证,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综合考虑、挑选了几所理工科重点高校进行网络试点,开始着手打造“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
“‘中国教育科研网’是教育部直接领导下,由100多名年轻的科学家,努力拼搏、自主建设而成的全国第二大计算机互联网络,经过几年奋斗,到新世纪之初已经通达全国各省会城市和连接了全国700多所大学入网,这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见的全国性的统一规划和建设的教育网络。很多同志的整个青春都扑在上面了。”韦钰介绍说,现在经过十几年发展,“中国教育科研网”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这项工作从培养人才到中国整个网络事业的发展——科研、教育,都有很大的促进。而且,在“211工程”一期工程里面,“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就已经建立了跨学校图书馆系统,后来又进行招生系统的建设等等。“这件事我们当时抓住了这个机遇”,韦钰十分肯定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决策。
在远程教育体系的基础设施中,硬件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中国教育科研网”,另外一部分“天网”系统,也已于2000年左右开通。“天网”主要利用电视台的天网系统,用卫星播信号覆盖全国,也就是目前远程教育所利用的硬件系统。韦钰兼任中央电大校长任上所完成的这两个硬件设施,在日后联网合二而一,在远程教育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高速公路建好,上面跑什么车呢?
韦钰知道,“文革”之后,我国本着邓小平同志“穷国办大教育,两条腿走路”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思想,创建了广播电视大学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使之成了“文革”后中国教育发展中的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弥补了一代人没能接受高等教育的缺失。
而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发展,各地电大也在自行进行着关于未来发展的探索。有的效仿普通全日制大学,招收全日制学生。韦钰记得,当她走进某省电大的院子时,看到一栋很旧的楼立在那里,下面是教室,上面就作为学生宿舍,招收全日制学生。楼已经很旧了,学生盥洗室里的水顺着楼梯往下流。电大的领导们也在思索怎样才能将电大发展得更好。“这种做法,其实已经失去了电大的意义。”其实,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下,远程教育俨然是未来教育的重要载体,那么在远程教育的春天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怎样能够更好地迎接春天?接下来电大怎么发展?怎么建立一个开放的网络、一个终身学习的体系?一系列疑问在韦钰不断闪现着,催促着她不断探寻电大的未来。
几经周折,电大获准开设注册视听生,就是能够注册,利用远程教育能够读完电大课程。1998年,教育部实施“21世纪行动计划”。从1999年教育部组织实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开始到2008年,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已达到90余万的招生规模,电大已经拐过困惑的转角,正在焕发着生机。
让知识冲破高山的阻隔
1999年1月13日,新年的气息尚未散去,韦钰就接到了国务院、教育部对《关于发展我国现代化远程教育的意见》的批转。这份报告,是韦钰和教育部的同事们几经思索调研而起草的,汇总了各方意见,阐述了对“开放式教育”在终身教育中所能起到的作用。这份文件的复印件,至今仍被韦钰完好地保留在文件夹里,记录了他们关于中国现代化远程教育思索的一个坐标。
一直以来,电大在学历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2000年3月,教育部与中央电大、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同解放军有关部门会商。会商后确定:部队士官培训依托中央电大进行,将士官远程教育工作定名为“八一工程”,并组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八一学院”。“听说,很多偏远岛屿上驻守的官兵,根本没有条件进行学习,他们都是电大的学生。电大的课程帮助他们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在退役之后也有用武之地。”韦钰认为,在偏远的地方,远程教育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教育手段。
任教育部副部长多年,韦钰十分了解中国对知识的渴求和教育的发展情况,然而,作为一位科学家,她更多以一种前瞻性的思维考虑教育的未来。她曾在新世纪之初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运转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因此,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对于实现全民教育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在文中,韦钰将高等教育的远程教育列为远程教育发展的重点。当时,通过两年(从1998年开始)的大规模扩大大学招生,按年龄段计算的大学入学率已达11%左右。韦钰认为,这个比例对于中国这样正在发展的知识经济型社会来说显然还是比较低的,但是由于基数大,学生的绝对数量相对是很多的,而中国的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因此扩招将带来的人口过于集中、最终造成就业压力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在提高全民教育质量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方面,按照发达国家的模式发展是有困难的。而且,当时中国远程教育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能够为中国全民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可能、有效的途径。韦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呼吁,动员高校与电大合作开办网络学院,希望将重点大学的重点课程送到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人受益,由此来扩大高校规模。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方案最终并没有得到普及,而韦钰当时的一些预测,在此后几年也陆续露出端倪,这让一辈子有着丰硕成果的韦钰一直遗憾不已。
在中央电大任校长的几年时间里,韦钰无时不关注着远程教育,思考着远程教育怎样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每一个机遇,她都紧紧抓住;每一次调研,她都努力寻找机遇。“明天女教师培训”计划就是韦钰在“三电”协作的前提下,利用远程教育惠及边远地区方面所做的一个有益尝试。
当时,韦钰陪同一批国际组织成员到广西龙胜调研,在那里韦钰意外地碰到了一批“女童班”的学生。这些孩子上学时曾经到过北京,韦钰也是广西人,曾经作为老乡参加过她们的活动。故乡相逢,双方都格外惊喜。韦钰问她们在干什么?孩子们说想考高中。那是一个很贫困的地区,韦钰知道,在那里考高中很不容易,但是她们已经走出了大山,了解了外面的世界,难以再回到大山里面像她们的母亲一样早早地结婚生子,守着大山过一辈子。这里的资源是风景优美,适合搞旅游。韦钰想,帮助她们学习外语和旅游管理知识,对于她们来说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彼时那里的闭塞让人吃惊。“当地的妇女自己绣的鞋垫,很好看,但是不懂得卖。有位老师画了一幅西藏风光的画,很漂亮,同去考察的一位美国老太太想要买,她却不舍得卖。”脱离了大山,又没有融入城市,韦钰不禁为她们的未来担忧。能不能用远程教育的手段将她们纳入学习体系呢?韦钰想到了用远程教育,利用卫星播课程给她们。
在当地实现远程教育的前提是,有人懂得操作系统和信号的接收、播放,经过一番深思和讨论,“明天女教师培训”计划就这样诞生了。韦钰计划把在大山沟里从事中小学教育、从未到过大城市的青年女教师,邀请到北京进行强化训练,培训结束时让每位女教师携带一台计算机和一套网络接收装置返回学校。从来没有人进行过这样的尝试,这些女教师能不能迅速掌握接收卫星信号、利用学习的能力、需要多长时间、用多少钱能学会这项技能,都没有人能证明。韦钰辗转筹措到1600万启动资金,挑选了30个广西农村女教师进京培训,为期20天。设备由电教馆管理、上课由电大的老师完成,形成了“三电”协作的局面。
第一批30个女教师从广西来到北京,她们从来没有走出过乡村,连打字都不会,电大的老师非常负责任,手把手地教。她们开始来的时候看到打字机都害怕得直哭,担心自己学不会。培训结束的时候,这些女教师不仅学会了打字和接收卫星传播的课程信号,更重要的是,现代化的技术改变了她们的精神面貌。她们都不再像临行前一样怯怯地望着外面的世界,而是变得大方、自信。第一次培训的投资方周凯旋基金会的成员特地从香港赶来考察培训成果时,听到女教师们的汇报,十分感动,报告李嘉诚先生后,他随着追加资助10000名“明天女教师培训”计划的名额。同时,国家也在地方增设了乡村教师培训计划,由每个省最好的综合性大学承担培训任务。“我到内蒙古,看到那些农村里,毕业之后就没有机会再学习的老师们能够再次有机会接受过培训,看到她们不仅能将培训的知识用到教学中,而且有机会利用进修的机会开阔视野、改变思想,觉得特别感动。”从未出过远门的女教师,经过培训变成了会使用计算机上网操作、会通过互联网了解世界、迅速获取各种信息的新型女教师。她们的知识面拓展了,学生也将随之受益,这种远程教育模式对于偏远地区的老师、学生甚至整个当地教育,无疑都是一种跨越式发展。
这项工作在国际上影响非常大,韦钰因此获得了“联合国特殊贡献奖”,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60年做出贡献的60位女性”。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亲自飞赴北京为包括韦钰在内的几名获奖者颁奖。“当时我已经退休了。我知道,这个奖不是颁给我的,而是对我们这个项目的认可,因为这个项目创造了一个模式,而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填平信息的鸿沟。”曾经有受过远程教育之益处的孩子给李嘉诚写信,信里面写了一句后来被广为传播的话。他说:“高山再也挡不住知识了。”短短几个字,让韦钰深刻体会到了送知识到边远地区的重要性。“直到现在我们还在通过天网为农村免费播各种课程。比如中学生,每天晚上马上就能知道北京的孩子今天在学什么知识。”一直致力于远程教育发展与研究的韦钰,一直强调将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对偏远地区提升教育水平所发挥的作用。她曾在一份报告中写道,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可能。互联网引入教育领域后,学习方式的改变、思维方式的改变甚至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中最本质的方面。只有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才能为人类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探索远程教育的未来
“互联网的发展,要求教育必须也必然发生革命性变革。”这是韦钰在新世纪即将开始之际对未来教育发展做出的判断。身为教育家,韦钰经常出席国际教育发展会议,这种判断的形成不是她个人的预测,而是国际教育界公认的教育发展必然趋势。社会要求教育要为新经济发展提供合格的劳动者,这就对劳动者的素质有了新的要求,需要大量具有聪明智慧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因此,教育要尽可能为更多的人提供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
一次,韦钰作为中央电大校长到上海电大调研,就惊喜地看到上海电大突破了学历教育的藩篱,将市民都纳入到远程教育的范围中。在市政府的支持下,上海电大开设了市民英语、计算机培训,经市政府批准,考试合格后颁发相应的证书。韦钰发现,很多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也纷纷加入到电大英语培训班中。“我希望能够在全国推广这种模式。”
在韦钰看来,上海电大的做法不仅是突破了传统学历教育的束缚,更重要的是在探索中触碰到了远程教育的实质和未来——教育要为公民提供终身学习体系。而这正是远程教育形式的优势所在。韦钰说,“发展远程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能够走终身教育的路,而不是学历教育。”
2006年,韦钰在云南电大出席了一次国际远程教育的研讨会。会上,她和美国专家的观点产生了共鸣,即“现在的远程教育理念绝对不是距离的远近,只要不是面对面的交流,都可以叫做远程。”这种教育方式其实已经为很多大学应用。很多大学老师都在上课以前通过邮件给学生发讲课提纲,由学生进行预习后将问题反馈给老师,先行通过网络答疑,集中出现的问题才拿到课堂上去解决,课堂不再灌知识的“单向道”,而是双向互动的过程。韦钰认为,这种模式为电大教育的发展又打开了一扇门,例如异地共用实验室、在虚拟的环境中学习、进行个性化教育,都是现在远程教育发展的前景。2002年,韦钰就在一次讲话中提出,关注远程教育发展就是要研究教育方法的变革,怎么学、怎么教?不面对面的时候,能不能扩大教育范围?现在,已经能够欣喜地看到这种理念正在转化为现实。
2007年6月,韦钰作为教育专家,受邀赴德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知识获取与分享的高层研讨会”,会后与会成员共同商议、通过了《关于未来知识获得与分享的Kronberg宣言》。宣言对于未来25年教育发展进行了展望和预测,即知识获取和分享将越来越受到技术的影响(如在线进行),因而传统的教育过程将会被彻底改革,新的知识社区将会形成。接受具体知识的重要性将会降低,而在复杂系统中寻求某种途径的能力,去探求、判断、组织和创造性地运用有关信息的能力,以及学习的能力将会变得至关重要。“现在我们面临的金融危机、甲型H1N1流感……都是以前没有碰到过的问题,这个时候怎样用知识和方法解决?这就是我们的下一代需要面临的社会。”韦钰解释道。这种预测将直接影响到未来教育发展的模式和方向。科学技术不仅发展迅速,而且不再是缓慢地经过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进入实用,而是将会飞快地进入实际社会并快速更新,信息技术更是如此。因此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教育就要为尽可能多的公民提供更方便、更灵活、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能够满足其需求的学习方式和内容。韦钰看到现在很多中学网校的兴起,认为这些模式都为对于新时期电大发展提供了范式。
“公立和私营部门的领导者必须迎接这种在组织结构和人员上发生的变化,通过提供机遇和动力,促进和激励这种变化,同时克服在知识获取和分享上存在的特有的障碍。从事知识获取和分享的机构应该更加注意社会的和情绪的能力与技能的发展,实现综合的、基于价值取向的教育。”韦钰引用2007年《Kronberg宣言》的内容,阐述经济、技术的发展给远程教育带来的空前机遇。韦钰说,教育要培养能敬业、创业、革新和创新的人才。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特别是顶尖人才的质量,是体现国家竞争能力的关键。而在现在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科技和经济的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跨国公司的作用日益重要,国际资本流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在地球村中能够互相理解和良好沟通的人才。从这个方面讲,现在远程教育的硬件设施基本齐备,未来电大发展更需开阔的眼界。一个是努力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一个是研究教育,为教育探寻决策和依据。在这种思路下,未来电大发展将大有可为。